医院院训:
厚德 博学 传承 创新
李洁霞广州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
诊疗方案
中风 诊疗方案

   中风病(脑梗死)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中风是以卒然昏仆,不省人事,半身不遂,口眼喁斜,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。由于本病发生突然,起病急骤,“如矢石之中的,若暴风之疾速。”临床见症不一,变化多端而速疾,有晕仆、抽搐,与自然界“风性善行而数变”的特征相似,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“中风”;又因其发病突然,亦称之为“卒中”。现代医学的脑梗死(急性期)可参照本规范辩证施治。

 

一、诊断

(一)疾病诊断

1.中医诊断标准: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《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》(试行,1995年)。

主要症状:偏瘫,神识昏蒙,言语謇涩或不语,偏身感觉异常,口舌歪斜。

次要症状:头痛,眩晕,瞳神变化,饮水发呛,目偏不瞬,共济失调。

急性起病,发病前多有诱因,常有先兆症状。

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。

具备2个主症以上,或1个主症、2个次症,结合起病、诱因、先兆症状、年龄即可确诊;不具备上述条件,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。

2.西医诊断标准: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《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》。

1)急性起病

2)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,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。

3)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。

4)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。

5)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。

(二)疾病分期

1.急性期:发病2周以内。

2.恢复期:发病2周至6个月。

3.后遗症期:发病6个月以后。

(三)病类诊断

1.中经络: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。

2.中脏腑: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。

(四)证候诊断

1.中脏腑

1)痰热内闭证:意识障碍、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言语謇涩或不语,鼻鼾痰鸣,或肢体拘急,或躁扰不宁,或身热,或口臭,或抽搐,或呕血,舌质红、舌苔黄腻,脉弦滑数。

2)痰蒙清窍证:意识障碍、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言语謇涩或不语,痰鸣漉漉,面白唇暗,肢体瘫软,手足不温,静卧不烦,二便自遗,舌质紫暗,苔白腻,脉沉滑缓。

3)元气败脱证:昏愦不知,目合口开,四肢松懈瘫软,肢冷汗多,二便自遗,舌卷缩,舌质紫暗,苔白腻,脉微欲绝。

2.中经络

1)风火上扰证:眩晕头痛,面红耳赤,口苦咽干,心烦易怒,尿赤便干,舌质红绛,舌苔黄腻而干,脉弦数。

2)风痰阻络证:头晕目眩,痰多而黏,舌质暗淡,舌苔薄白或白腻,脉弦滑。

3)痰热腑实证:腹胀便干便秘,头痛目眩,咯痰或痰多,舌质暗红,苔黄腻,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。

4)阴虚风动证:眩晕耳鸣,手足心热,咽干口燥,舌质红而体瘦,少苔或无苔,脉弦细数。

5)气虚血瘀证:面色晄白,气短乏力,口角流涎,自汗出,心悸便溏,手足肿胀,舌质暗淡,舌苔薄白或白,有齿痕,脉沉细。

 

二、治疗方案

-).应急措施

脑梗死急性期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,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。

1)痰热内闭清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,每次1丸,每6-8小时1次,鼻饲。

2)痰湿蒙塞清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,每次1丸,每6-8小时1次,鼻饲。

3)出现脱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,如生脉注射液、参麦注射液、参附注射液。

4)腑气不通,大便秘结者,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口服或鼻饲;大黄通便片 2# 每日2次,口服或鼻饲。

5)呕血、便血者,予云南白药0.51g,每日3-4次,冲服或鼻饲。

6)高热不退者,予紫雪散口服或鼻饲,每次1.5g3g,每日2次。

7呃逆频繁,腑气不通者,予大承气汤煎服。也可配合针刺或耳针治疗。

    (二).辨证论治

中风病(脑梗死)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,佐以扶正,以醒神开窍、化痰通腑、平肝息风、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。

1.中脏腑

1)痰热内闭证

    分析:此属阳闭。患者素体肥胖,痰湿内盛,日久痰湿郁而化热,复因劳累,饮食偏嗜,情感过极等致心火炽盛,痰随火升,上逆闭阻清窍而发病。痰火闭窍,不省人事,半身不遂,肢体强痉拘急,脉滑数有力,为痰火内盛之象。

治法:清热化痰,醒神开窍。

    方药:羚角钩藤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。羚羊角冲服0.6g,钩藤后下10g,生石决明先煎30g,夏枯草10g,丹皮10g,天竺黄10g,石菖蒲10g,郁金10g,远志10g等。

(2)痰蒙清窍证

分析:此属阴闭。患者素体气弱痰盛,或年老体衰,气不化津,致痰湿内生,复因劳累、过食辛辣肥甘及情志不调而引动痰湿,痰湿上犯,蒙蔽清窍,故见不省人事;痰湿流窜经络而见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;湿性黏滞重着,故见肢体松懈;痰湿之邪易伤阳气,易阻气机,阳气受郁,故见周身湿冷,舌暗淡,苔白腻,脉沉滑或沉缓,为阳气闭阻,湿痰内盛之征。

治法:温阳化痰,醒神开窍。

方药: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加减。制半夏10g,茯苓15g,枳实10g,陈皮9g,胆南星9g,石菖蒲10g,远志10g,竹茹6g,郁金10g,丹参15g等。

(3)元气败脱

分析:久病脏腑精气已衰,复因情志失调、饮食不节等诱因,突致阳浮于上,阴竭于下,阴阳离决。元气已脱,神志失守,故见昏愦不知,五脏精气藏于内而开窍于外,五脏真气脱,四肢百骸皆无真气充养而失用,固见二便自遗;舌紫暗为真阳外脱,阴寒凝滞之征;阳气大虚,脉道鼓动乏力,故见脉微欲绝。

治法:益气回阳固脱。

方药:参附汤加减。生晒参另煎兑服15g,附子先煎半小时9g等。

 

 2.中经络

 1)风火上扰证

分析:素体肝旺,或情志不遂,肝郁化火,或过食辛辣酒醪刺激之品,致肝阳骤亢,阳化风动,夹痰横窜经络,致半身不遂,肢体强痉,口舌歪斜,言语不利;风阳上扰清窍,则见头晕头胀痛,面红目赤;肝经郁热,则见口苦咽干,易怒,便秘尿黄;肝火扰心,则心中烦热;舌红或绛,苔黄或黄燥,脉弦或弦数,均为肝阳上亢、肝经实火之征。

    治法:清热平肝,潜阳熄风。

方药:天麻钩藤饮加减。天麻15g、钩藤后下15g、生石决明先煎30g、川牛膝15g、黄芩10g、山栀10g、夏枯草10g、丹参10g等。

(2)风痰阻络证

分析:素体痰湿内盛,或嗜食肥甘厚味,致中焦失运,聚湿生痰,痰郁化热,热极生风,终致风痰搏结而发病。风痰流窜经络,血脉痹阻,气血不通,故见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,痰阻中焦,清阳不升,则见头晕目眩;经络不畅,气血不濡经脉,故见偏身麻木;舌红苔白腻,脉弦滑,为痰湿内盛之象。

治法:熄风化痰通络。

方药: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。半夏10g、天麻15g、茯苓15g、陈皮10g、黄芪15g、牛膝15g 、当归10g、桃仁10g、红花10g、川芎10g等。

(3)痰热腑实证

分析:素体气弱痰盛之人,加之饮食不节,更伤中气,致痰浊壅滞,郁而化热,痰热互结而生风,流窜经络而见半身不遂,肢体强痉,言语不利,口舌?斜;中焦失运,痰湿内停,气不化津,则见口黏痰多;痰热熏灼肠道,大肠燥热,传化失司,腑气不通而腹胀便秘;阳明实热则见午后潮热,心烦面赤等。舌红苔黄腻或黄燥,脉弦滑大数,为痰热壅盛、阳明腑实之征象。

治法:通腑泄热,化痰通络。

方药:星蒌承气汤加减。全瓜蒌30g,胆南星10g,生大黄后下6g,芒硝冲服6g,桃仁10g,丹参10g,黄芩10g等。

(4)阴虚风动证

分析:年老亏虚,肝肾虚损,阴津不足,风阳妄动而发病。“肾开窍于耳”,“腰为肾之腑”,肾阴亏虚则见平素头晕耳鸣,腰酸;阴津亏虚无以涵养肝阳,肝风妄动,痹阻脑络则见口眼斜,舌强语謇,半身不遂;阴虚内热则咽干口燥,潮热盗汗;舌质红,苔少,脉弦细数为阴虚风动之象。

    治法:滋阴熄风,活血通络。

    方药:镇肝熄风汤加减。白芍15g,天冬15g,玄参15g,枸杞子10g,龙骨先煎30g,牡蛎先煎30g,龟板先煎30g,代赭石先煎30g,牛膝15g,当归12g,天麻12g,钩藤后下10g等

(5)气虚血瘀证

    分析:年老体衰,元气已虚,或久病久卧伤气,致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,血行乏力,脉络不畅而成气虚血瘀之证。瘀阻脑脉,则见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血行不畅,经脉失养,故见偏身麻木;瘀血内停,气虚血不上荣故面色胱白,心脉失养故心自悸动,气虚不摄则自汗,短气乏力。舌质暗淡,舌苔薄白或白,有齿痕,脉沉细为气虚血瘀之征象。

治法:益气通络,活血化瘀。

方药:补阳还五汤加减。生黄芪30g,当归尾12g,桃仁9g,红花9g,赤芍10g,川芎10g,地龙10g等

 

(三).静脉、口服中药制剂

    1.静脉用药:辨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、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、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、天麻素注射液、灯盏细辛注射液、血塞通粉针、血栓通粉针、灯盏花素粉针、参芎葡萄糖注射液、葛根素注射液、丹参注射液、丹参川芎嗪注射液、银杏达莫注射液、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、舒血宁注射液、疏血通注射液、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等。

 

    2.口服成药:辨证选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、中风回春丸、脑心通胶囊、松龄血脉康胶囊、复方夏天无片、通心络胶囊、大黄通便片、安宫牛黄丸、苏合香丸。

 

(四).针灸治疗

1.应用时机: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。

2.治疗原则:按照经络理论,可根据不同分期、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。治疗方法包括体针、头针、电针、耳针、腕踝针、眼针、腹针、梅花针、耳穴敷贴、灸法和拔罐等。

3.针灸方法

临床可分为中脏腑、中经络,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。主穴:肩髃、极泉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外关、合谷、环跳、阳陵泉、足三里、丰隆、解溪、昆仑、太冲、太溪;闭证加十二井穴、合谷、太冲;脱证加关元、气海、神阙。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,根据中风病(脑梗死)急性期常见症状,如吞咽困难、便秘、尿失禁、尿潴留、复视、语言障碍等加减穴位。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,或采用咽后壁点刺等;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、曲骨、关元等,局部施灸、按摩或热敷。

 

    (五).中医特色治疗

    (1)靳三针针刺法:

①手三针

穴组:合谷、曲池、外关。

部位:合谷,在手背、第一、二掌握骨之间,平第二掌骨中点陷中。曲池,在肘部、屈肘成直角时,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。外关,在腕背横纹上二寸,桡骨与尺骨之间。

主治:上肢瘫痪、麻痹、疼痛、感觉障碍。

针法:合谷、外关均直针0.8-1.2寸深。曲池直针1-1.2寸深。

②足三针

穴组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冲。

部位:足三里,在小腿前外侧,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嵴一横指(中指。)三阴交,在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太冲,在足背侧,当第一、二跖骨间隙凹陷处。

主治: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,下肢瘫痪、疼痛。

针法: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-1.5寸,太冲直针5-8分深。

③肩三针

位置:肩髃穴爲第一针,同水平前方二寸爲第二针,同水平后方二寸爲第三针。

主治:肩周炎,肩关节炎,上肢瘫痪,肩不能举。

针法:针尖与穴位成90°角、直刺0.8-1寸。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。

④面瘫针

穴组:1、额睑瘫:阳白、太阳、四白。2、口面瘫:翳风、迎香、地仓颊车互透、人中。

部位:阳白,眉上1寸直对瞳孔。太阳在颞侧,瞳子髎穴外0.8寸凹陷中。四白,眼正视,瞳孔下约一寸之眶下孔中。地仓目正视,瞳孔直下,口角外侧。颊车在面颊部,下颌角前上方,耳下大约一横指处,咀嚼时肌肉隆起处。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.5寸,当鼻唇沟中。 翳风:在耳垂后凹陷中。人中:人中沟上1/3与下2/3交点。

主治:面神经瘫痪,中风口眼歪斜。

针法: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.8-1寸。人中向上斜刺0.5寸深。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,针刺后每5-10分锺,捻针一次,留针30-40分锺。

⑤痿三针

穴组:上肢痿:曲池、合谷、尺泽。下肢痿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溪。

部位:曲池、合谷:(见手三针)。尺泽:上肢腕侧,肘横纹桡侧与肱二头肌腱交点处。足三里、三阴交:(见足三针)。太溪:内踝尖与跟腱联线中点陷中。

主治:痿症:(肢体肌肉痿弱,无力、活动障碍)。

针法:诸穴均直针0.8-1.2寸,用补法,慢入快出,以针下热爲准,每次留针40分锺,行补法5次以上,亦可用电针连续波,频率细疏,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爲度。30次爲一疗程。

⑥舌三针

位置:以拇指一、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,拇指尖处爲第一针,其左右各旁1寸处爲第二、第三针。

主治:语言障碍、发音不清、哑不能言。流涎、吞咽障碍。

⑦颞三针

位置: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爲第一针,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爲第二、第三针。

主治:脑血管意外后遗症,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、口眼、窝斜,脑动脉硬化,耳鸣、耳聋,偏头痛,帕金森氏病、脑萎缩。老年性痴呆。

针法: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.2-1.5寸。

⑧踝三针

穴组:解溪、太溪、昆仑。

部位:解溪,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,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。太溪,在足内侧,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昆仑,在足部外踝后方,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

主治:踝关节肿痛、活动障碍、足跟痛。

针法:均直刺0.8-1寸深。

⑨闭三针

穴组:十宣、涌泉、人中

部位:十宣,在十指尖端。涌泉,在足底正中线前1/3与后2/3之交点处。人中(见面瘫针)。

主冶:中风、昏迷不醒,休克。

针法:十宣进针2分,捻针并放血3滴,涌泉直刺0.8-1寸,强捻针。人中直刺0.5寸。

⑩脱三针

穴组:百会、神阙、人中

部位:百会:两耳尖直上头部正中。神阙:脐窝中间。人中:(见闭三针)。

主治:中风脱症(面色苍白、四肢阙冷、大汗如淋、脉微细迟)。

针法:以灸爲主,回阳复脉,百会、神阙用隔盐灸、或隔姜灸、艾炷宜稍大。一次灸10壮。人中向上斜刺0.5~0.8寸,留针,捻针,脱三针以脉腹汗止,肢暖、清醒爲度,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。

   2)施氏砭术综合疗法:具有疏导气血,平衡阴阳之功能,适用于中风-中经络患者。常规操作:①推督脉脊背63下,以通督壮阳;②推拿点按揉捏四肢关节及穴位,以通经活络。③推膻中,摩腹,震腹,以宽胸理气。④针颅沿诸穴(哑门、风府及左右各五穴),针百会、神庭、四神聪等,以疏通脑户要塞,通利气血,醒脑开窍,止痛安神。⑤针脊柱督脉穴、夹脊穴(如上肢针T3、T7夹脊,下肢针T8夹脊)、针八髎穴。温砭叩腰骶部,以温阳通督。⑥针下肢承扶、委中、承山、昆仑等,以通经活络。⑦针膻中以宽胸理气,化痰通络;针腹部诸穴,以启动先天经络。⑧针四肢穴,以调和阴阳,如内关、曲池透小海、合谷透劳宫、手三里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溪、行间透太冲等;⑨温砭敷腹部丹田,补气升阳。每日1次,每14日1疗程,前腹与后背可隔日交替或同日进行。

   3)中风病(脑梗死)后肌张力增高:中药汤剂(芍药甘草汤加野木瓜:芍药 30g、甘草6g、野木瓜18g)+施氏砭术综合疗法。   

   4)中风病(脑梗死)后吞咽障碍:化痰顺咽汤(五指毛桃30g、当归10g、川芎10g、丹参15g、地龙10g、制胆星10g、石菖蒲10g、郁金10g、天麻10g、半夏10g、陈皮10g、川朴10g、茯苓20g,日1剂,煎服)+针刺(选穴:合谷、廉泉、夹廉泉、天突穴、金津、玉液)+吞咽障碍治疗仪(低频治疗仪)。

   5)中风病(脑梗死)后患侧肢体的肿胀:中药泡洗(偏瘫消肿外洗散):宽筋藤30克,鸡血藤30克,桑寄生30克,透骨草30克,冬瓜皮50克,苍术15,三棱15克,莪术15克,艾叶15克。加开水3000毫升冲泡,待水温在45~55℃左右,外洗患肢,浸泡患肢,每日二次,每次30分钟。疗程为2周。

   6)中风病(脑梗死)后头晕、头痛、失眠:中药药枕外用(清脑菊花枕、清脑宁神枕)治疗,清脑菊花枕组方:菊花150克,薄荷100克,川芎100克,白芷100克,决明子200克,丹参150克,丹皮150克。清脑宁神枕组方:夜交藤200克,浮小麦200克,丹参100克,丹皮150克,柏子仁100克,酸枣仁100克,玫瑰花50克。每日使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,一般15~30天为一个疗程,连用1~2个疗程,对有些病例需连用3~4个疗程,15天更换枕内药物1次。

   7)中风病(脑梗死)后二便功能障碍、肢体寒凉者:选用隔物灸(双肾俞、中极、关元)+针刺(百会、四神聪、八髎)或温针灸治疗,每天一次,14天一疗程。

   8)中风病(脑梗死)后坠积性肺炎:漱口液(金花、野菊花各50g,薄荷、大青叶各25g、甘草20g,加水500ml煎煮至150ml漱口)+冲吸式医用牙刷进行口腔护理,每日13次,每次10~15分钟。  

9)中风病(脑梗死)后相关性肺炎:运用点穴、循经按摩联合振动排痰机辅助排痰。手指点穴:取大椎、肺俞、丰隆穴,每个穴位点压2min,以局部酸胀感为度,反复35次,每次间隔1min,操作共持续30min。每日2次,共治疗2周。循经按摩:循手太阴肺经按摩,取云门中府、尺泽、太渊鱼际等穴位,顺时针揉按,每穴10 s,从上至下,用拇指指腹做按摩,两侧交替。每次操作10min每日2次,共治疗2周。运用振动排痰机辅助排痰,每日2次,每次持续8-10分钟,在餐前1—2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治疗,调节治疗仪频率在20-35HZ(以患者能接受为宜,要避免突然高频率的操作,导致患者心率/血压的骤然变化),共治疗2

10)中风病(脑梗死)后气虚型便秘: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。药物选用:炙黄芪900g、白术720g、吴茱萸360g、炒莱菔子720g、大黄600g、厚朴540g、枳实540g,取以上药物烘干、打成粉状,以姜汁调成稠糊状,分60份,每1份搓成1cm×1cm大小药丸,置于圆形贴片中心(大小约4cm×4cm),备用。取穴:双侧天枢和神阙穴。贴敷方法:局部用75%酒精常规消毒后,取备用药物贴敷在双侧天枢和神阙穴上,轻轻按压后,用胶布十字形固定,留置6h,每日1次,连续10次为1个疗程,每疗程间隔2天(以减轻局部皮肤刺激),共治疗2个疗程。

11)其他疗法: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,如艾灸、耳针、中药熨敷、穴位注射、拔火罐、推拿等。

 

   (六).中医治疗设备

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,可选用以下设备:特定电磁波治疗仪,电针机,中频脉冲电治疗仪,吞咽障碍治疗仪,中药封包治疗仪,脑功能治疗仪,中医定向透药疗法,超声波治疗,四肢血液循环顺序压缩治疗仪,磁振热治疗仪等。

   

(七).内科基础治疗

中经络和中脏腑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,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《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》。主要包括::抗血小板制剂,溶栓,降纤治疗,扩容,降脂,脑神经保护剂,抗凝,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、血压血糖的调整、颅内高压和脑水肿、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。(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)。

 

(八).康复训练

    主要包括:良姿位摆放、患肢锻炼、坐、立、行的训练、语言康复、吞咽功能康复等。

 

(九).护理

  主要包括:体位的选择、饮食、口腔护理、呼吸道护理、会阴部护理、皮肤护理等。

 

    三、中医临床疗效评价

治愈:症状及体征消失,基本能独立生活。
好转:症状及体征好转,能扶杖行动,或基本生活能自理。
未愈:症状及体征无变化。

 

    四、难点分析

便秘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,国内外调查显示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为30%-60%。而其中气虚型便秘尤为多见,2019年我科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风病(脑梗死)后气虚型便秘。该制剂制作简便,药物廉价,无毒副作用,科室易于操作,患者易于接受,该治疗在我科顺利推广应用,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
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