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院训:
厚德 博学 传承 创新
李洁霞广州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
临床医案
黄孟辛 跟师医案(已更新24篇)

中风医案总结

病例一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19  6 月 10 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 年龄:58岁    

主诉: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利1月余

病史:素有高血压病史,20194月29日晨起劳动,突发下肢发软,突然跌扑,神志昏迷,呼之不应,闭目鼾声,右半身不遂,急送从化市中心医院,血压200/100mmHg,瞳孔散大,对光反射存在,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。经一周急救昏迷复苏,但言语不利,右半身不遂,,二便不能自理。经月余住院治疗好转出院,来中医就诊。初诊症见:面色红润,神态呆板,舌不能伸,舌尖右斜,舌舌强不语,右半身不遂,大便秘结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血压176/102mmHg,洼田饮水试验:2级。双侧瞳孔等圆等大,Ø≈3mm,对光反射灵敏,右侧中枢性面舌瘫,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,右侧肢体肌力Ⅱ级,左侧肢体肌力Ⅴ级,右侧腱反射(+++),右侧巴氏征、查多克征(+)。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。舌质红绛苔薄脉弦滑涩。辅助检查:外院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中风-中经络(风阳上扰、痰阻窍络)

西医诊断:脑出血(左侧基底节区,恢复期)

处方:此属肝肾阴虚,阳亢化风,使气血上逆之中风闭证。虽经急救好转,但风阳上扰、痰阻窍络致舌强难言,经络痹阻致肢废不用。治当潜阳熄风、祛痰通络,中药予天麻钩藤饮加减。处方:生石决明先煎25g、生牡蛎先煎25g、钩藤后下35g、桑寄生15g、怀牛膝25g、夜交藤25g、夏枯草15g、远志15g、石菖蒲15g、陈皮15g、胆南星10g、僵蚕10g。水煎服,煎至200ml,日一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7月 10 日

症状:经治1个月,进药20剂。已下床柱拐杖活动,但步履沉重拖行,问语能答,但与迟舌强,吐字不清。血压150/90mmHg。

证型:风阳上扰、痰阻窍络

处方:仍宗前方加鸡血藤30g、红花10g以助化瘀通络之力。佐以槐花25g以防出血,配以针灸治疗。经3个月诊治,神情语复,弃拐杖坚持步行,二便自理,诸症平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19  7  15 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 年龄:55    

主诉:左侧肢体、右下肢无力伴不能言语1

病史:患者于2018年3月突发左侧肢体、右下肢无力伴不能言语,经外院头颅CT检查示:脑干、双侧基底节-放射冠多发性脑梗塞。在当地医院抗血小板聚集,营养神经,改善循环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,伴后遗左侧肢体、右下肢无力,不能言语,吞咽困难,不能行走,生活不能自理。今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来院就诊,症见:神清,精神一般,侧肢体、右下肢无力,不能站立,不能言语,吞咽困难,饮食呛咳,眠可,大便秘结。既往有2性糖尿病”、“高脂血症”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神清,可发单音,构音障碍,左中枢性面瘫,软腭上提差,咽反射减弱,四肢肌肉废用性萎缩,肌张力增高,左上肢肌力I级,右上肢IV级,双下肢刺痛,肌力II级,左腕、双踝关节畸形,痉挛,垂足,腱反射活跃,双踝阵挛(+),双巴氏征(+)。舌质淡红,苔黄厚腻,脉沉弦。 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中风(后遗症期、肝阳上亢

西医诊断:1、脑梗死后遗症

          2、2性糖尿病

          3、高脂血症

处方:患者为本虚标实证,本为肾虚、脾胃不足,标为肝阳上亢,左脉弱为血虚,应从脾胃入手。“腹部禁针”。

      1、关节松解:揉按双侧曲池、少海。

      2、取双踝关节上推至大腿根部27次。

      3、拿捏双下肢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阴脾经,按揉足三里、太溪,搓双足掌。

      4、针灸足三里(双)、条口(双)、太溪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内关(双)、合谷(双)、印堂、水沟、廉泉、百会。

      5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6、针对患者肌张力增高,中药治当平肝潜阳,熄风通络,佐以柔筋舒筋,予天麻钩藤饮+芍药甘草汤加减。处方:生石决明先煎30g、生牡蛎先煎30g、钩藤后下15g、桑寄生15g、怀牛膝25g、夜交藤25g、夏枯草15g、黄芩10g、石菖蒲15g、胆南星10g、僵蚕10g、芍药50g、野木瓜15g、甘草10g。水煎服,煎至200ml,日一剂。

      7、脑科偏瘫消肿外洗散外洗患肢(宽筋藤30克,鸡血藤30克,寄生30克,透骨草30克,冬瓜皮50克,苍术15,三棱15克,莪术15克,艾叶15),日一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7月 20 日

症状: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较前改善,肌力如前。舌质淡红,苔黄厚腻,脉沉弦。

证型:肝阳上亢

处方:1、推背: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,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

      2、砭刮背部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。

      3、针灸百会、印堂、人中、廉泉、天突、膻中、足三里(双)、内关(双)、合谷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丰隆(双)、太溪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。

      4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5、拍左肘,左腘窝。

      6、中药处方同前。

      7、脑科偏瘫消肿外洗散外洗患肢,日一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7月 25 

症状: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,肌力如前,舌质淡红,苔微黄厚腻,脉沉弦。

证型:肝阳上亢

处方:1、推背: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,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

      2、砭刮背部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。

      3、针刺督脉:从长强至大椎(留针2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4、患者平卧,针灸百会、印堂、廉泉、天突、膻中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丰隆(双)、太溪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。

      5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6、中药处方同前。

      7、脑科偏瘫消肿外洗散外洗患肢,日一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7月30

症状: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,仍乏力、流涎、不能言语,偶饮水呛咳。舌质淡红苔微黄厚腻,双尺脉沉细。

证型:肝阳上亢

处方:治则仍以补肾阳,调脾胃,泻肝火为主。

      1、推背: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,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

      2、砭刮背部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。

      3、针刺大柱、放血,使邪有出路。配合闪罐、留罐5分钟。

      4、砭刮双足内侧,太白至公孙至商丘至太溪,补脾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5、针灸百会、印堂、廉泉、天突、膻中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风市(双)、梁丘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太溪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。

      6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7、中药处方同前。

      8、脑科偏瘫消肿外洗散外洗患肢,日一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85

症状: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,余症状同前。舌质淡红苔微黄厚腻,双尺脉沉细。

证型:肝阳上亢

处方:1、推背: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,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

      2、砭刮背部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。

      3、针灸(刺)督脉:从长强至大椎(留针20分钟)。颈3棘突下旁开1.5寸透刺至右侧。

      4、砭刮双足内侧,太白至公孙至商丘至太溪,补脾。砭刮双小腿内侧,沿足三阴经走向随经面刮以“补”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5、针灸百会、印堂、廉泉、天突、膻中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风市(双)、梁丘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太溪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。

      6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7、中药处方同前。

      8、脑科偏瘫消肿外洗散外洗患肢,日一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810

症状: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,仍乏力、流涎、不能言语,偶饮水呛咳。舌质淡红苔微黄厚腻,双尺脉沉细。

证型:肝阳上亢

处方:1、推背以补阳气: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,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

      2、针灸(刺)督脉:从长强至大椎(留针20分钟)。颈3棘突下旁开1.5寸透刺至右侧。

      3、砭刮双足内侧,太白至商丘至太溪点穴。砭刮双小腿内侧,从下至上。     

      4、针灸百会、印堂、廉泉、天突、夹廉泉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血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太溪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外关(双)。

      5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6、中药处方同前。

      7、脑科偏瘫消肿外洗散外洗患肢,日一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815

症状: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,仍乏力、流涎、不能言语,偶饮水呛咳,可持拐杖站立。舌质淡红苔微黄厚腻,双尺脉沉细。

证型:肝阳上亢

处方:1、推背以补阳气: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,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

      2、砭刮背部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。

      3、针灸(刺)督脉:从长强至大椎(留针20分钟)。颈3棘突下旁开1.5寸透刺至右侧。

      4、点刺金津、玉液放血。    

      5、针灸百会、印堂、廉泉、天突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梁丘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。

      6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7、针刺太溪透昆仑(双),不留针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820

症状: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,乏力、流涎减轻,可简单对答,偶饮水呛咳,可持拐杖缓慢步行。舌质淡红苔微黄厚腻,双尺脉沉细。

证型:肝阳上亢

处方:1、推背以补阳气: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,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

      2、砭刮背部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。

      3、针灸百会、印堂、廉泉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阳陵泉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太溪(双)、伏兔(双)。

      4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5、曲池透少海(左)。

      6、拍左肘。

      7、拍双膝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825

症状:患者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,乏力、流涎减轻,可简单对答,偶饮水呛咳,可持拐杖缓慢步行。舌质淡红苔微黄厚腻,双尺脉沉细。

证型:肝阳上亢

处方:1、四肢关节松动。

      2、推背以补阳气: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,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

      3、背部拔火罐10个。

      4、针灸百会、印堂、廉泉、膻中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阳陵泉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肩臑(双)、伏兔(双)、条口(双)、足三里(双)。

      5、砭石热敷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戴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     6、针刺督脉、风池(双)。

      7、阳陵泉透阳陵泉(双),太溪透昆仑(双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19 10  20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 年龄:41    

主诉: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欠清3月

病史:患者于2019年7月18日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欠清,经本院头颅CT检查提示:左侧基底节、内囊区腔隙性脑梗塞。经抗血小板聚集,营养神经,护脑,改善循环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,现患者要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来院就诊,症见:神清,精神可,右侧肢体乏力,头晕,视物旋转,言语欠清,大小便正常,纳眠正常。既往有“高血压病”病史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构音欠清,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,以右上肢明显,右指关节、右肘关节挛缩,右上肢肌力II+级,右下肢IV+级,右巴氏征(+),右腱反射亢进,右肩上抬约90°,右下肢肌肉萎缩。舌质淡暗,苔白,边有齿痕,脉弦细。 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中风-中经络(痰瘀阻络)

西医诊断:1、脑梗塞(恢复期)

          2、高血压3级(极高危组)

处方:患者为本虚标实证,脾肾不足、脾虚为本,痰凝气滞、瘀血阻络为标。脾主肌肉,脾虚气血生化乏源,肌肉失濡养则痿,痰瘀上扰清窍则头晕,视物旋转。治则:补脾胃肾,祛痰淤之邪“背部禁针”。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4、针刺手三里(双)、曲池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印堂、膻中;

5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

6、针刺委中(双)、行内梅花针,走足三阳经,拍双腘窝;

7、拍右肘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0 25 

症状:患者自觉右侧肢体较前轻松,肌张力有所下降,右肩可稍上抬超过90°。仍有右手指、右肘关节挛缩。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

    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,砭刮左侧环跳穴以利右肩活动;

3、针刺先天经络以补先天之肾气;

4、针刺手三里(双)、曲池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印堂、膻中;(除背部)

5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

6、针刺肩髃(右)不留针,拍右肩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0 30 

症状:患者右侧肢体肌张力继续下降,右肩可上举约120°,仍有右手指、右肘关节挛缩。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速刺大椎穴数次,放血,散罐,留罐5分钟;

3、背部走罐以祛风散邪;

4、针刺督脉,从长强穴至大椎穴(留针30分钟);

5、针刺全身(除背部):手三里(双)、曲池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印堂、膻中、廉泉;

6、针刺曲池透少海(右),行针加强针感,出针不留针;

7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1 5 

症状:患者右手指、右肘关节挛缩,较前缓解,右肩可上抬约135°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点刺委中,放血,散罐,留罐5分钟;

4、拍左腘窝;

5、砭刮右上肢;

6、拍右肘;

7、针刺先天经络以补先天之肾气;

8、针刺四肢,头部,胸部,手三里(双)、曲池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印堂、膻中,合谷透小鱼际(右)、不留针;

9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1 10 

症状:患者右上肢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,搓肾俞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,砭刮左侧环跳穴;

3、针刺先天经络以补先天之肾气;

4、针刺手三里(双)、曲池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印堂、手三里(双)、廉泉;

5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

6、针刺曲池透少海(右),不留针;

7、拍右肘、右膝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1 15 

症状:患者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明显好转,右上肢肌力有所恢复,右上肢肌力III级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梅花针刺背部膀胱经,重点T3,T8;

3、砭刮环跳穴(左);

4、大椎穴放血拔火罐、肾部膀胱经拔火罐(9个);

5、针刺印堂、廉泉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臂臑(右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八邪(右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;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

7、针刺委中(右),行内梅花针,拍右腘窝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1 20 

症状:患者右上肢近端肌力IV-级,远端II-级。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,砭刮左侧环跳穴;

3、针刺肾俞(双),大肠腧(双),艾灸4穴;

4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5、针刺印堂、上星、廉泉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外关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;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曲池透少海(右),内关透外关(右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1 25 

症状:患者右侧肢体肌张力、肌力有所恢复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双肾俞温针灸;

4、拍右肘、右腘窝;

5、针刺手三里(双)、臂臑(右)、合谷(双)、八邪(右)、伏兔(双)、解溪(双)、阳陵泉(双),太溪(双)、廉泉、百会、运动区;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1 30 

症状:患者右上肢远端肌力较差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背部走罐;

3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、

4、针刺曲池(双)、臂中(双)、外关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;

7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12 5 

症状:患者右侧肢体肌张力、肌力有所恢复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    

    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拍双腘窝;

3、涌泉(右),放血;

4、背部拔火罐(8个);

5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6、针刺印堂、百会、上星、廉泉、臂中(双)、曲池(双)、合谷(双)、外关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阳陵泉(双)、太溪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;

7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 1  6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 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 年龄:44    

主诉: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欠清1月余

病史:患者于2019年11月28日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欠清,经外院头颅CT检查提示:左侧丘脑出血。经治疗(具体不详)后病情好转出院,现患者家属要求到本院行中医针灸治疗,症见:右侧肢体乏力,言语欠清,纳眠可,大便正常,无尿。既往有“慢性肾炎”、“慢性肾功能不全、尿毒症期”病史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神清,精神倦,肾病面容,被动体位,构音欠清,吐词欠流利,可正常对答,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,右中枢性面舌瘫,咽反射正常,颈软,右上肢关节挛缩,肌张力略高,刺痛肌力II°,右下肢肌张力正常,肌力III级,浅感觉减退,腱反射正常,右巴氏征(+)舌质淡,苔白腻,脉沉细。 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中风-中经络(脾肾阳

西医诊断:1、脑出血(恢复期)

2、慢性肾炎

3、慢性肾功能不全

     尿毒症期

处方:患者面黑,手足冰冻,四肢肌肉消瘦,本为脾肾亏虚,以肾阳虚为主。治则:调任督二脉,补脾肾。“项部禁针”。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4、针刺手三里(双)、外关(双)、合谷(右)、足三里(双)、太溪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百会、廉泉、听宫(双)、阳陵泉(双);

5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

6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右)、足三里(双)艾灸;

7、拍双膝关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0 1 11 

症状:患者手足冰凉感有所改善,右肢体乏力如前。

证型:脾肾阳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针刺督脉。自长强穴至大椎穴。

4、针刺肾俞(双)+艾灸以温阳;

5、针刺百会、印堂、听宫(双)、廉泉、臂臑(右)、手三里(右)、合谷透大鱼际(右)、伏兔(右)、足三里(右)、行间透太冲(右);

6、艾灸手三里(右)、三阴交(右);

7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

8、拍右肘关节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0 1 16 

症状:患者右上肢肌力有所恢复,肌力II+级。

证型:脾肾阳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,砭刮环跳穴(左);

3、针刺肾俞(双),艾灸;

4、针刺:印堂、听宫(双)、廉泉、膻中、曲池(右)、手三里(右)、合谷(右)、三间透虎口(右)、伏兔(右)、三阴交(右)、行间透太冲(右);

5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

    7、艾灸天枢(双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0 1 21 

症状:患者右上肢肌力有所恢复。

证型:脾肾阳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针刺督脉,双肾俞温针灸;

3、委中(右)内梅花针;

4、拍双腘窝;

5、针刺:百会、印堂、听宫(双)、廉泉、臂臑(右)、手三里(右)、曲池(右)、合谷(右)、三间透虎口(右)、足三里(右)、三阴交(右)、太溪(右)、行间透太冲(右);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0 1 26 

症状:患者右上肢肌力有所恢复

证型:脾肾阳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背部拔火罐(8个);

3、肾俞(双)、T3(右)、T8(右)艾灸;

4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5、针刺百会、印堂、听宫(双)、廉泉、手三里(右)、曲池(右)、外关(右)、合谷(右)、三间透虎口(右)、足三里(右)、三阴交(右)、太溪(右)、行间透太冲(右);

    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 4  8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 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 年龄:72    

主诉: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10月

病史:患者于2019年6月2日突发左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,经外院头颅CT检查提示:右侧基底节-放射冠区多发性脑梗塞。经治疗(具体不详)后病情好转出院,后遗左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,不能行走。现到我院门诊就诊,症见:神清,精神一般,左侧肢体乏力,言语不清,饮水呛咳,纳眠尚可,二便调。既往有高血压病3级(极高危组)”、“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”、“胆囊切除术”病史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神清,精神一般,构音不清,咽反射差,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,左上肢肌力III级,左下肢II级,左巴氏征(+)。舌质淡暗,苔白腻边有齿痕,脉细。 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中风(后遗症期,痰瘀阻络

西医诊断:1、脑梗塞后遗症

2、高血压病3级(极高危组)

3、冠心病

     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

4、胆囊切除术后

处方:患者面色苍白,四肢末端肢凉,本为肾阳虚脾胃不足,标为痰瘀阻络。治则:调任督二脉,补脾肾,祛痰瘀。“股部禁针”。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刺络放血,选取下静脉:金津、玉液;

4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5、针刺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廉泉;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0 4 13 

症状:患者言语不清稍好转,余症状同前。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针刺督脉,自长强穴至大椎穴(留针15分钟);

4、针刺四肢: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廉泉,曲池(双)、足三里(双)艾灸;

5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0 4 18 

症状:患者言语不清好转,肢体乏力好转,左上肢肌力-级,左下肢+级,可站立

证型:痰瘀阻络

处方:   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4、针刺四肢: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廉泉,加夹廉泉(双)、曲池(双)、足三里(双)艾灸;

5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1 3  22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 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    年龄:75    

主诉:双下肢乏力5天

病史:患者于2021年3月17日突发双下肢乏力、麻痹,经休息症状未见缓解,今遂由家属陪同到我院门诊就诊,症见:神清,精神一般,双下肢乏力,麻痹,伴背部、两胁部疼痛,口苦,纳眠可,大便二日未解,小便调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双下肢肌张力正常,肌力III级,痛觉减退,以右下肢明显。辅助检查:头颅CT示:左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。舌质红,苔见裂纹,脉细数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中风-中经络(气阴两

西医诊断:腔隙性脑梗塞

处方:患者为气阴两虚,肝肾不足证,治宜滋补肝肾,益气。“头部禁针”。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针刺肾俞(双)、大肠腧(双)、委中(双)、环跳(双)、承山(双)、昆仑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。

    4、拍双腘窝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1 3 27 

症状:患者双下肢乏力,麻痹改善。双下肢肌力III+

证型:气阴两

处方: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背部拔火罐(8个);

3、针刺肾俞(双)、大肠腧(双)、委中(双)、环跳(双)、承山(双);

4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5、针刺足三里(双)、昆仑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、阴陵泉(双);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1 4 2 

症状:患者双下肢乏力,麻痹进一步改善。双下肢肌力Ⅳ级

证型:气阴两

处方: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针刺督脉(双)、委中(双)、环跳(双)、承山(双)、昆仑(双)、阳陵泉(双);

4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;

5、拍双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14  7 

症状:双下肢肌力Ⅳ级,舌质淡红,苔白有裂纹,脉细数,四肢端凉。

证型:气阴两

处方: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艾灸双肾俞;

3、揉腹;

4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5、针刺曲池(双)、外关(双)、合谷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阳陵泉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双);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1 4 12 

症状:双下肢肌力+级,四肢端凉改善,可独立行走,生活自理舌质淡红,苔白有裂纹,脉细数,

证型:气阴两

处方: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针刺督脉(双)、委中(双)、环跳(双)、承山(双)、肾俞(双);

4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1  8  3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 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    年龄:64    

主诉:右侧肢体乏力伴头晕2天

病史:患者于2021年8月1日晨起后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头晕,自服安宫牛黄丸后症状未见缓解,并加重,今遂由家属陪同我院门诊就诊,症见:神清,精神可,言语清,右侧肢体乏力伴头晕,纳眠可,便调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咽反射减弱,右上肢肌张力增高,肌力Ⅰ级,右下肢肌张力正常,肌力踝关节以上级,以下级。辅助检查:头颅CT示:左侧基底节-放射冠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。舌质淡暗,苔白,脉弦滑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中风-中经络(风痰瘀血,痹阻脉络)

西医诊断:腔隙性脑梗塞

处方:患者本为脾肾两虚,标为风痰瘀血,痹阻脉络。治宜补益脾肾祛风化痰,活血通络“肩部禁针”。 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背部以泻邪气,从大椎穴向下刮至长强穴,遍及整个背部;

3、拍双肘;

4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5、针刺手三里(双)、合谷(双)、臂臑(双)、梁丘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太溪(双)、印堂、百会

6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7、曲池透少海(右)

8、艾灸箱灸百会穴,每次20分钟,每日一次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1 88

症状:患者右侧肢体乏力减轻,头晕缓解右上肢肌力Ⅱ级,右下肢肌力踝关节以上+级,以下+级。

证型:风痰瘀血,痹阻脉络

处方: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砭刮环跳(右);

3、大椎放血,闪、留罐;

4、右委中梅花针;

5、拍双腘窝;

6、针刺督脉:从长强至大椎(留针20分钟);

7、拍膀胱经;

8、针刺曲池(双)、臂中(双)、印堂、廉泉、合谷(双)、八邪)、外关(双)三阴交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太溪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右)

9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

10、艾灸箱灸百会穴,每次20分钟,每日一次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21 8 13

症状:患者右侧肢体乏力好转,可独立缓慢行走,右手可握拳右上肢肌力Ⅲ级,右下肢肌力踝关节以上+级,以下级。

证型:风痰瘀血,痹阻脉络

处方:

1、推背以补阳气。从长强穴上推至大椎穴63次,双手置于长强穴两侧上推背部至肩部与大椎穴齐平,共63次;

2、背部拔火罐,走罐;

3、针刺先天经络,以补先天之肾气;

4、针刺百会、印堂、曲池(双)、手三里(双)、外关(双)、合谷(双)、八邪)、三阴交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阳陵泉(双)、行间透太冲(右)

5、砭石热敷,腹部(2个部位),砭石敷双足,砭石耳塞(30分钟)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八

初诊日期:2021  9  21 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年龄:52   

主诉:阵发性头晕、头胀伴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3天

病史: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、头胀,伴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,发作持续10分钟完全自行缓解,但后无诱因反复发作,自认为血压高,休息后未见好转,昨日上午上述症状再现,前往外院就诊。头CT:腔隙性脑梗塞,脑底部动脉硬化,必要时MR进一步检查。现症见:阵发性头晕、头胀,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,偶有胸闷气短。口苦,平素饮食可,大便秘结,小便黄,夜眠欠佳。病来无意识障碍,无抽搐发作。舌质红,苔薄白,脉弦。

既往史:冠心病病史3年,偶有胸闷不适,平素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;高血压病史11年,血压常达190/100mmHg,平素口服牛黄降压片治疗,血压控制不理想;否认糖尿病史。

诊断:中风-肝阳上亢

治则:平肝潜阳 风通络

方药:夏枯草25g  白蒺藜25g  菊花25g    草决明 15g

   地龙25g   钩藤25g   天麻 15g     珍珠母25g  

   黄芩15g   海螵蛸 25g  茯苓25g    泽泻15g

7剂水煎服、每日一剂

二诊:患者自述服药期间未出现头晕头胀症状,舌淡红,薄白苔脉弦。守方不变,续服7剂,后用女贞子15g,桑椹15g,枸杞子15g,生地15g,熟地15g,山萸肉15g调服半月,症状明显好转。

医案评价中风之肝阳上亢型也是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,清代以前并无肝阳之说,则以肝风概之,肝风最早见于《内经》,《素问 风论》曰:“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”;“肝风之状,多汗恶风,善悲,色微苍…”。而其中《素问 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”“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”以及对“薄厥,煎厥”等病机的描述,为肝阳化风,肝阳上亢奠定了理论基础,自《内经》之后,至《太平圣惠方》才有:“手足不收,口眼歪斜,神思昏愦,言语謇涩”等肝风所致中风的证候的描述。李老师对于此型中风用药精炼,总结如下:天麻甘,平,归肝经。《本草新编》:天麻,能止昏眩,疗风去湿,治筋骨拘挛瘫痪,通血脉,开窍。钩藤,甘苦;微寒入肝心经,《本草述》:治中风瘫痪,口眼喎斜,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,肢节挛急。又治远年痛风瘫痪,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。” 地龙,咸,寒归肝、脾、膀胱经。《本草纲目》:“性寒而下行,性寒故能解诸热疾,下行故能利小便。天麻、钩藤、地龙三药均入肝经,合用功能平肝息风,有一分阳亢就有一分热象,钩藤,地龙兼有清热平肝之效,天麻,地龙又能通络对于中风后经络不利,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等症均有疗效。珍珠母,咸,寒。归肝、心经。《饮片新参》:“平肝潜阳,安神魂,定惊痫,消热痞、眼翳。” 白蒺藜,辛苦微温,归肝经,《本草求真》:“宣散肝经风邪,凡因风盛服此治无不效。”珍珠母咸寒入肝,白蒺藜味苦降泄,主入肝经,两药合用,平抑肝阳力加倍。决明子,苦甘,凉。入肝、肾经。《药性论》:利五脏,除肝家热。《本草求真》:决明子,除风散热。凡人目泪不收,眼痛不止,多属风热内淫,以致血不上行,治当即为驱逐;按此若能泄热,咸能软坚,甘能补血,力薄气浮,又能升散风邪,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。海螵蛸,咸,微温。入肝、肾经。《本草纲目》:"乌鲗骨,厥阴血分药也,其味咸而走血也,故血枯、血瘕、经闭、崩带、下痢、疳疾,厥阴本病也;寒热疟疾、聋、瘿、少腹痛、阴痛,厥阴经病也;目翳、流泪,厥阴窍病也;厥阴属肝,肝主血,故诸血病皆治之。本药收敛固涩力强,可收敛止血,防止血溢脉外,对于血溢脑脉外的中风,也能起到治疗作用。综上肝阳上亢型中风主药蒺藜,珍珠母平肝潜阳,肝阳上扬横窜经络造成风动,会出现头晕、手脚麻木的症状,情况严重甚至可能造成突然晕倒、抽搐、半身不遂、言语不清等症状,可加用天麻、钩藤、对于经络不通半身不遂加用地龙。肝阳上亢肝经必有热,主要症状反应为:面红目赤、急躁易怒、头晕头痛、胁痛、口干口苦、不寐、大便秘结,舌红苔黄,脉弦数等,决明子夏枯草菊花三药合用,入肝经清肝泻火,再加一味黄芩清肺体现未病防治,既病防变原则。茯苓、泽泻配伍,利尿降压,海螵蛸收敛止血,防止血溢脉外,对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也能起到治疗作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九

初诊日期:2021  10  27 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年龄:71   

主诉: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加重1周

病史:患者1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较前加重,伴口干,口黏,未予系统治疗,症状持续不缓解,遂今日由家属陪同来我院就诊,现症见:右侧肢体活动不利,言语謇涩,偶有耳鸣,饮水呛咳,少寐,小便频数,大便秘结,夜间盗汗。患者病来无神志不清,无发热及肢体抽搐。        

查体:右侧肢体肌力4级,左侧肢体肌力正常,舌红,无苔,脉细数。

既往史:高血压病史10余年,血压最高达180/110mmHg, 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,未系统监测血糖;脑梗死病史6年,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及言语蹇涩。

诊断:中风-肝肾亏虚

治则:滋补肝肾

方药:女贞子15g  桑葚15g   枸杞子15g  山萸肉5g  

熟地15g    生地15g    旱莲草15g  炙首乌15g  

夏枯草25g  浮小麦35g  寄生20g   川断20g

银柴胡15g  青蒿15g    黄芩15g   海螵蛸 25g

     菟丝子15g  肉豆蔻15g

   7剂水煎服,每日1剂

二诊:右侧肢体活动自觉轻快,口干、便秘症状改善,盗汗消失,仍言语蹇涩,舌淡红,无苔,脉细数。原方去浮小麦,改夏枯草15g,其余不变,续服7剂。肢体活动不利症状明显好转,仍言语蹇涩,原方继服7剂,嘱病情变化、及时随诊。

医案评价《素问 脉解篇》中有:“内夺而厥,则为喑痱,此为肾虚也”,为中风肝肾亏虚病机奠定理论基础。到了宋代,《太平圣惠方 治瘫缓风诸方》曰:“肝肾久虚,气血不足,腠理疏泄,风邪易侵。”金元时期刘完素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 六气为病 火类》中有:“所以中风瘫痪者…肾水虚衰不能制之,则阴虚阳实而阳气怫郁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,而卒倒无所知也。”近代医家对肝肾亏虚所致的中风认识进一步深入,《中风斠诠》曰:“此证之火升气升,生风上激,扰乱神经,终属肝肾阴虚,虚阳陡动,必以滋养肝肾真阴为调理必需之品。” 中风多老年患者发病,人入老年脏腑功能减退,肾之真阴衰竭。《景岳全书 虚损》中:“虚邪之至,害必归阴,五脏之伤,穷必及肾。”可见无论内风、外风皆与肝肾亏虚相关。肾藏精,主骨生髓,而脑为髓海,肾脑关系密切,按照五行关系,肾水生肝木,体现母子关系,肝虚则子盗母气,导致肾虚,补肾益补肝。对于肝肾亏虚此证的治疗,李老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,用药精炼总结如下:女贞子甘苦性凉,归肝肾经。功能补益肝肾;清虚热;明目。主头昏目眩;腰膝酸软;遗精;耳鸣;须发早白,骨蒸潮热;目暗不明。《本草经疏》:女贞子,气味俱阴,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,肾得补,则五脏自安,精神自足,百病去而身肥健矣。其主补中者,以其味甘,甘为主化,故能补中也。此药有变白明目之功,累试辄验。桑葚 甘,寒。入肝、肾经。功能补肝,益肾,熄风,滋液。治肝肾阴亏,消渴,便秘,目暗,耳鸣,瘰疬,关节不利。《本草经疏》:“桑椹,甘寒益血而除热,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,消渴由于内热,津液不足,生津故止渴。五脏皆属阴,益阴故利五脏。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,血生津满,阴气长盛,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。热退阴生,则肝心无火,故魂安而神自清宁,神清则聪明内发,阴复则变白不老。甘寒除热,故解中酒毒。性寒而下行利水,故利水气而消肿。”枸杞子味甘,性平,归肝;肾;肺经。功能养肝;滋肾;润肺。主肝肾亏虚;头晕目眩;目视一清;腰膝酸软;阳痿贵精;虚劳咳嗽;消渴引饮。《本草经疏》:“枸杞子,润而滋补,兼能退热,而专于补肾、润肺、生津、益气,为肝肾真阴不足、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。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,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。昔人多谓其能生精益气,除阴虚内热明目者,盖热退则阴生,阴生则精血自长,肝开窍于目,黑水神光属肾,二脏之阴气增益,则目自明矣。”女贞子、桑葚、枸杞子、熟地、山萸肉、生地几味药合用,入肝肾功补力专,治疗肝肾亏虚中风之主药。首乌性温,味苦、甘、涩。归肝经、肾经、心经。功能补益精血。寄生苦甘,平。入肝、肾经。功能补肝肾,强筋骨,除风湿,通经络,益血,安胎。川断苦辛,微温入肝、肾经。功能补肝肾,续筋骨,调血脉。首乌、寄生、川断三药辅佐主药补肝肾同时益精血,调血脉,强筋骨。旱莲草甘、酸,寒。归肾、肝经。功能补益肝肾;凉血止血。浮小麦甘咸,凉。归心经。功能治骨蒸劳热,止自汗盗汗。浮小麦、青蒿、银柴胡三药配伍功能清虚热,除骨蒸痨热,对于肝肾亏虚,阴血不足,产生的虚热具有治疗作用,旱莲草入血,能凉血止血,防治虚热迫血外溢。菟丝子辛甘,平,入肝、肾经。功能补肝肾,益精髓,明目。《本草汇言》:“菟丝子,补肾养肝,温脾助胃之药也。但补而不峻,温而不燥,故入肾经,虚可以补,实可以利,寒可以温,热可以凉,湿可以燥,燥可以润。非若黄柏、知母,苦寒而不温,有泻肾经之气;非若肉桂、益智,辛热而不凉,有动肾经之燥;非若苁蓉、琐阳,甘咸而滞气,有生肾经之湿者比也。”菟丝子入肝肾,在众多滋阴药中加一味补阳药,体现阴阳互根,阴中求阳的中医思想,肉豆蔻辛温入脾胃,使一众养阴清虚热药不伤胃阳,辛香走窜,让补药补而不滞,更好发挥效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眩晕医案总结

病例一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19   2 6 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       年龄:51岁   

主诉:反复头晕、颈痛半年,加重1周。

病史:患者反复头晕、颈痛半年,剧烈时天旋地转,如坐舟车,黑矇欲扑,胸闷泛呕,颈痛剧烈可牵掣导致头痛,失眠,伴纳差,腹胀,便溏。曾多次在当地医院门诊就诊,诊断为颈椎病,予针灸、推拿、牵引理疗治疗后效果欠佳,近1周来症状加重,尝试中医治疗,到我科门诊就诊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面色晄白,形体消瘦。肢端发凉。颈椎C3、C4、C5、C6棘旁压痛。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,转颈试验阳性,叩顶试验阳性。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细。手诊:心脏、颈椎病、脾胃、大肠不好,四星级寒证。辅助检查:颈椎间盘CT示颈椎C3/C4、C4/C5、C5/C6、C6/C7椎间盘中央型突出。颈椎开口位X光示环枢关节错位。 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眩晕(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)

西医诊断:颈椎病(混合型)

处方:此属脾胃阳虚,气血不足,运化失常,心失所养,故纳差、胸闷、失眠、便溏等。气血不足,头目不充,脑海失养,故头晕反复,动则加剧。筋脉阻滞,气血不通,不通则痛。故见颈痛剧烈。

1、颈部推拿、按揉、弹拨,以舒筋活络止痛;

2、整脊复位。仰卧位牵拉颈部,左右侧摆式颈椎正骨复位(施安丽教授手法);

3、针刺颅沿、风池及颈部夹脊穴;

4、砭石温敷颈部20分钟;

5、砭石刮头部、颈项部、颅沿、督背(督脉、膀胱经);

6、启动先天经络,重点补关元、气海、中脘、天枢、上肢点等,以补气健脾升阳;

7、调阴阳,重点在补足三里、内关、百会、四神聪、太溪、三阴交、神门、安眠穴;泻合谷、手三里、绝骨、行间、太冲等。

8、艾灸箱灸百会穴,每次20分钟,每日一次;

9、中药治当补益气血,健运脾胃,予归脾汤加减,处方:黄芪30克、党参15克、肉桂3克、白术15克、茯苓30克、当归9克、川芎10克、熟地15克、鸡血藤15克、天麻15克、白芍10克、炙甘草6克。水煎服,煎至200ml,日一剂。

10、指导患者颈部功能锻炼,并嘱坚持锻炼;嘱低枕、减少伏案低头工作时间,忌食生冷及寒凉水果等。颈部保暖。

复诊记录

复诊日期:2019 2 13 日

症状:经治7次,进药7剂。颈部疼痛及头晕明显减轻。

证型: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

处方:仍按上诉处方巩固治疗1周,颈部疼痛及头晕症状缓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验方医案总结

病例一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1   7 19 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 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  年龄:32   

主诉:反复腰部胀痛血尿2年

病史:患者2年来,多次拍片,均证实两肾盂中各有0.2cm×0.3cm结石2粒。常感腰际胀痛,血尿,肾绞痛频作,影响劳动,患者素体刚强,自患病后,心情更加烦急郁闷,食欲不振,夜寐不安。常有轻微胸胁不适,小便短黄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听诊未见异常,双肾区叩击痛(+)。脉弦,舌质淡红,苔黄腻。 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石林痰瘀型

西医诊断:肾结石

处方:本例患者体质强悍、证属痰瘀凝结成石之证。方用芍药甘草汤合四金汤加减:白芍60g、甘草10g、金钱草30g、郁金15g、海金沙15g(包煎)、鸡内金15g、淫羊藿20g、菟丝子15g、断续15g、白茅根20g、车前子20g琥珀5g(分2次冲服)水煎服,煎至200ml,日一剂。芍药、甘草缓急止痛;四金可消石、化石、通淋;淫羊藿、断续、菟丝子可补肾助气化,肾气充足更利于推动结石的排出;白茅根、车前子清热利尿,助排石;琥珀化癖止血。诸药合用,起到溶石、化石、散癖止痛之功。另嘱多饮水。

效果:进药20后排出多角形结石4粒,其余诸证消失,可以正常劳动。予北芪煎水调理,以补益脾气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二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1   8 13 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 年龄:56   

主诉:全身多处关节红肿、疼痛3年

病史:3年来,双手指、双足趾关节红肿、剧烈疼痛,双膝关节肿痛、全身酸困、全身关节活动受限,有晨僵现象。经医院检查显示类风湿因子阳性。西医多靠“芬必得”等止痛药维持,加服“强的松”5mg, 3次/d后,疼痛可缓解,但一停用激素则症状复现。诊见:患者手不能握、臂不能举、全身关节屈曲困难、生活勉强,自述疼痛与寒冷及天气变化关系不明显。偶伴出汗、恶风、口渴、饮食尚可,二便如常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听诊未见异常,双手指、双足趾关节红肿、疼痛,双膝关节肿痛,变形。舌质暗、苔白,中根部微黄腻,舌下系带紫暗,脉象弦滑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痹证湿热挟

西医诊断:类风湿性关节炎

处方:治以清热祛湿,通络止痛,方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:白芍30g、甘草10g、怀牛膝15g、苍术15g、黄柏10g、薏苡仁60g、独活15g、海桐皮15g、稀莶草15g、忍冬藤10g、海风藤10g、络石藤10g、青风藤10g。水煎服,煎至200ml,日一剂。方中芍药、甘草相伍,缓急解痉,养血敛阴而止痛;苍术、黄柏、薏苡仁能清热利湿、消肿止痛;怀牛膝补肝肾、祛风湿、强筋骨止痛;独活、海桐皮、稀莶草、忍冬藤、海风藤、络石藤、青风藤具有祛风湿、舒经活络、止痛之功效。诸药合用祛风湿、通络止痛的功效明显增强。

效果:坚持用本方30剂后,上述关节肿胀、疼痛症状减轻生活自理。后患者坚持服用独活寄生丸调理年,至今情况稳定,疼痛缓解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三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1  9 25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50   

主诉:反复颈肩酸痛2年

病史:2年来,常有颈肩酸痛反复发作,阵发性剧痛,双上肢麻木,活动受限;时感头晕、头痛、活动时颈部症状加重,伴有恶心、耳鸣、视物模糊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听诊未见异常。颈椎C4、C5、C6棘旁压痛。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。辅助检查:颈椎间盘CT示颈椎C4/C5、C5/C6、C6/C7椎间盘中央型突出。舌质暗,舌有瘀斑,苔薄,脉弦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痹证气血瘀滞型

西医诊断:颈椎病

处方:治以活血化瘀,通络止痛,方用芍药甘草合四物汤加减:芍药30g、甘草10g、葛根60g、白芷12g、姜黄15g、羌活15g、当归10g、川芎10g、生地20g、鸡血藤30g、木瓜15g、威灵仙15g。水煎服,煎至200ml,日一剂。方中芍药、甘草缓急止痛;当归、川芎、生地、姜黄、鸡血藤活血化;葛根为治疗颈项强痛之要药,能解痉止痛;白芷、姜黄、羌活、木瓜、威灵仙偏走上半身经络,活血祛风、通络止痛。诸药合用,可提高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的效果。

效果:连用21剂后,上述诸症消失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四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1   10 6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50   

主诉:反复腰腿痛3月

病史:3个月来,常感腰腿疼痛难忍,难以入眠,无法劳动。常有腰部沿臀、大腿后向下放射的针刺样痛感,阵发性。多在阴寒天受凉、劳作或夜间加剧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听诊未见异常L4、L5、S1棘突下压痛。双侧直腿抬高试验性。辅助检查:腰椎间盘CT示:L4/5、L5/S1椎间盘中央型突出。舌质淡、苔白腻、脉沉紧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腰腿痛寒湿

西医诊断:坐骨神经痛

处方:治以散寒除湿止痛,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减:白芍50g、甘草10g、薏苡仁90g、制附30g(先煎2~3h)、赤芍30g、当归20g、鸡血藤15g、秦艽15g、海风藤10g、川牛膝10g、徐长卿30g、蜂蜜50g。水煎服,煎至200ml,日一剂。

方中芍药、甘草缓急止痛;薏苡仁健脾利湿,消肿止痛;赤芍、当归、鸡血藤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;秦艽、海风藤、徐长卿祛风湿止痛;附子为温阳散寒止痛之要药;川牛膝补肝肾、强腰膝;蜂蜜解附子之毒。诸药合用,痛可止、湿可利、热可清。

效果:连用30剂后,上述症状消失,恢复劳动、至今未复发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石菖蒲临床配伍医案总结

病例一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 6 9 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 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  年龄:50   

主诉:心前区疼痛,伴气短、痰多1天

病史:患者患心绞痛多年,此次发病心前区疼痛,伴气短、痰多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。舌红苔浊腻、脉滑。心电图示下壁心肌缺血。 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胸痹痰浊壅塞

西医诊断:冠心病 心绞痛 缺血性心肌病型

处方:瓜蒌薤白半夏汤加石菖蒲10g,郁金20g,葛根20g通利心窍,化痰止痛。

效果:3剂而痛止,9剂症状消失,心电图恢复正常。

 

 

 

病例二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7 13 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 年龄:56   

主诉:右侧肢体乏力伴意识不清2天

病史:患者患脑出血2,昏迷,面赤身热、气粗痰多,右侧肢体乏力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体温:38.6,血压:160/100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,脑膜刺激征(-),右侧巴氏征(+)。舌干红,苔黄腻,脉弦滑。头颅CT:左侧基底节区出血,量约15ml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中风-中脏腑阳闭

西医诊断:脑出血(左侧基底节区)

处方:羚羊汤加石菖蒲15g,胆南星5g,地龙10g。清热化痰,醒脑开窍。

效果:鼻饲1周而神志渐清,能缓慢言语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三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8 25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67   

主诉:反复耳鸣2年,耳聋半月

病史:患者近2年反复渐至耳聋伴头晕,腰膝酸软,手足心热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腹未见异常舌红,苔薄,脉细弱,尺脉尤弱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耳聋肾精亏虚

西医诊断:神经性耳聋

处方:耳聋左慈丸加石菖蒲10g,骨碎补10g补肾活血,通窍聪耳

效果:服汤药10剂而有效,30剂耳聋渐改善,诸症消失。

 

 

病例四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8 30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46   

主诉:声音嘶哑1周

病史:患急性咽喉炎,咽喉肿痛,声音嘶哑,曾口服几种治咽喉炎的药物,其他症状改善,惟余声音嘶哑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咽喉充血略紫,双侧扁桃体无肿大,心肺腹未见异常舌红,少苔,脉细弱,口干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失音肺热阴亏

西医诊断:急性咽喉炎

处方:沙参麦冬汤加石菖蒲10g,蝉蜕6g,山豆根10g,射干10g,牛蒡子10g。清肺养阴,利咽开音。

效果:10剂而痊愈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五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9 8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50   

主诉:慢性鼻炎多年嗅觉减退半月

病史:患慢性鼻炎多年,常有异味感,嗅觉减退,不自觉流涕,伴有头痛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腹未见异常舌红,苔薄黄,浮数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鼻渊风热上扰

西医诊断:慢性鼻炎

处方:苍耳子散加石菖蒲10g,白芷10g。清热祛风,通窍化浊。

效果:20天后诸症渐消。

 

 

病例六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9 23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38   

主诉:视物不清2天

病史:2天前因生气后忽觉视物不清,疼痛流泪、怕光目赤肿痛,两胁胀痛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双侧结膜充血,心肺腹未见异常舌红苔黄,脉弦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椒疮肝火上炎

西医诊断:结膜炎

处方:龙胆泻肝汤加石菖蒲10g,石决明30g,菊花15g,石斛10g。清肝明目。

效果:服汤药10剂后肿痛消失,视物正常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七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 10 11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59   

主诉:小便浑浊2年

病史:患单纯性慢性前列腺炎2年,小便浑浊,白如豆浆,伴小腹坠胀,神疲乏力,饮食减少。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腹未见异常舌淡红,苔薄白,脉虚弱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尿浊脾虚气陷

西医诊断:慢性前列腺炎

处方:补中益气汤加石菖蒲10g,萆薢15g。补中益气,化湿别浊

效果:服药10剂,诸症消失。

 

 

病例八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 10  20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44   

主诉:突发昏厥不省人事30分钟

病史:30分钟前因和邻居吵架,突发昏厥不省人事,四肢僵冷,口噤不吐沫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腹未见异常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弦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厥证气厥

西医诊断:神经官能症

处方:此乃忿怒伤肝,气机逆乱,上壅心胸,阻塞神明。治以疏肝解郁,行气宣窍。药用石菖蒲15g,木香、檀香、槟榔、乌药、制香附、青皮各10g,沉香3g

效果:服药5剂病愈,后逍遥丸调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病例九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 11 5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27   

主诉:反复肢体抽搐半年

病史:半年前因突受意外惊吓而致昏厥,手足抽掣,历时10余分钟始苏,后每隔数日即发作一次,发时昏仆不省人事,口吐白沫,甚则小便失禁,醒后如常人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腹未见异常舌质淡红,苔白腻,脉弦滑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痫证风痰闭窍

西医诊断:癫痫

处方:病由惊恐伤及肝肾,脏气不平,而致风动火升,痰目上扰神明,痫疾以作。治以化痰、熄风、定痫。药用石菖蒲15g,胆南星、竹沥、半夏、郁金、钩藤、茯苓10g,全蝎10g

效果:服药18剂,痫病未发。

 

 

 

病例十

初诊记录

初诊日期:2020   11  22日         

姓名:××          性别:    年龄:40   

主诉:周身酸痛1周

病史:1周前因劳动汗出当风,致风寒湿邪袭踞,经络痹阻,周身酸痛,尤以肩、膝关节痛重,昼轻夜重

体格检查(含舌脉象)及实验室检查:生命体征平稳,心肺腹未见异常舌淡红,白腻,脉弦缓。

中医诊断(病名及证型):痹证风寒湿痹

西医诊断:风湿性关节炎

处方:治以祛风散寒,化湿、通络止痛。用石菖蒲12g,桂枝、防风、羌活、独活、川牛膝、川芎各10g

效果:服药7剂,痹痛已除。

 


友情链接